董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有限公司,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为语料库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以及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对比研究。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各1项,参与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应急管理项目、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多项。在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 Lingua, Text & Talk,《中国外语》、《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外语学刊》、《解放军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有限公司学报》等语言学SSCI, 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1部,注释丛书1部,学术译著2部。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料库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理事。语料库语言学国际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编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飞教师奖励奖金二等奖、“蓝天科研新星”。第十二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季军指导教师和“优秀评委”。第二十届、第二十九届和第三十二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类一等奖指导教师。
教育背景
2003-2006,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
2000-2003,四川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1996-2000,曲阜师范大学,英语教育,学士
工作经历
2021/06-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有限公司,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8/09-2021/0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有限公司,教授
2013/08-2014/08,伯明翰大学,英语与应用语言学系,访问学者
2010/08-2018/0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有限公司,副教授
2006/06-2010/0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有限公司,讲师
教学
主讲本科生课程
话语分析、《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读译、科技翻译、综合英语、科技阅读
主讲研究生课程
功能语言学实证研究、科学史读译
注重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探索,在《中国科技翻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等核心或重要期刊发表“从修辞结构理论看科技语句汉译的重组”、“基于议会制模式的大学生英语辩论分析”、“从语用顺应翻译论看科普翻译”、“运用RST Tool分析科技英语长句”等教学研究论文。
获奖
[1] 2008年第十二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季军指导教师和“优秀评委”
[2] 2010年第十四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一等奖指导教师和“优秀评委”
[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度大学生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二等奖
[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度大学生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
[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度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我校学生英语口语及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究”(排名第二)
[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度成飞教师奖励奖金二等奖(排名第一)
[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航英语精英班的培养目标和运行模式”(排名第三)
[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度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科技翻译能力为导向的MTI课程改革”(排名第三)
[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蓝天科研新星”
[10] 201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二十届“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类一等奖——翻译电子商务平台的探索与建立(指导教师)
[11] 201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二十九届“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类一等奖——“5G”技术德国主流媒体态度的评价策略研究(指导教师)
[12] 202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三十二届“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类一等奖——面向中国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文化负载词机器翻译优化——以《钟鼓楼》为例(指导教师)
[13]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被动语态的嬗变”荣获201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二十届“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类二等奖(指导教师)
[14] “‘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特征的语义韵分析:以英美澳俄四国媒体报道为例”荣获201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二十八届“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类二等奖(指导教师)
[15] 201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16] 2020年、2021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科研项目(主持)
[1]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语法隐喻视域下汉英外壳名词经验识解的比较研究(22BYY009). 20万元.在研(2022-2026).
[2]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型式语法视角下中国科学家学术英语语法隐喻的大型双语语料库研究 (14CYY021). 20万元. 结项(2020年).
[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科技话语逻辑语法隐喻实证研究(10YJC740025). 7万元. 结项(2015年).
[4]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基于“一带一路”英语新闻语料库的中国形象建构之评价研究 (19YYA001). 15万元. 在研(2019-2022).
[5]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基于历时语料库的科技语篇跨符号隐喻研究(12WYB014). 5万元. 结项(2019年).
代表性论文
[1] Fang, A. C. & Dong, M. (2021). Shell nouns as register-specific discourse dev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 26 (2): 219-247. https://doi.org/10.1075/ijcl.19059.fan. (通讯作者,SSCI)
[2] Dong, M. & Gao, M. (2021). Appraisal as co-selection and media performativity: 5G technology imaged in German news discourse. Text & Talk. https://doi.org/10.1515/text-2020-0012.(与德语系本科生的合作研究,SSCI)
[3] Dong, M. Fang, A.C.&Qiu, X. (2020). Shell nouns as grammatical metaphor in knowledge construal: Variation acros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ourse. Lingua. https://doi.org/10.1016/j.lingua.2020.102946. (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为合作者之一,SSCI)
[4] Dong, M. &Fang, A.C. 2019. Shell Nouns as grammatical metaphor revealing disparate construals: Investigat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China English based on a comparable corpus.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https://doi.org/10.1515/cllt-2018-0047. (SSCI)
[5] Dong, M. &Fang, A. C. Corpus-based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n M. Mahlberg & G. Brookes (eds.). The Bloomsbury Handbook of Corpus Linguistics.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forthcoming)
[6] 董敏、徐琳瑶. 2021. 评价研究的局部语法视角.外语教学(2): 13-17. (CSSCI)
[7] 邱锡鑫、董敏、刘巍巍. 2021. 外壳名词的认知功能与理学和工学学术话语的知识建构. 外语与外语教学(6): 23-33, 72.(通讯作者,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第一作者)
[8] 董敏. 2018. 语际显化的跨语言逻辑语法隐喻视角. 解放军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有限公司学报(3): 35-41. (CSSCI)
[9] 董敏、徐琳瑶. 2017. 逻辑语法隐喻的局部语法视角. 中国外语(6): 27-34. (CSSCI)
[10] 董敏. 2017. 外壳名词及其翻译对等的语法型式分析. 外语教学(2): 86-90. (CSSCI)
[11] 董敏. 2017. 局部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的互补性初探—以评价子语言为例. 外语与外语教学(2): 38-47. (CSSCI)
[12] 董敏、冯德正. 2015. 英汉科技翻译逻辑关系显化策略的语料库研究. 外语教学 (2): 93-96. (CSSCI)
[13] 董敏. 2014. 从逻辑隐喻看英汉科技翻译的显性逻辑连接. 外语教学 (1): 98-103. (CSSCI)
[14] 董敏. 2012. 从级差系统分析辩论话语的人际意义. 外语研究(3): 14-20. (CSSCI)
[15] 董敏. 2007. 一篇中国民事一审判决书的修辞结构分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9): 21-25. (CSSCI)
专著
2009. 实践取向的语类语义构型社会符号研究:当前中国民事一审判决书新探.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独著)
译著
[1] 2022. 《情绪:影响正确决策的变量》(Leonard Mlodinow.2021.Emotional: How Feelings Shape Our Thinking). 北京:中译出版社.(第一译者)
[2] 2021.《卢德里奇应用语言学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语言学注释丛书).(核心术语的中文翻译和注释)
[3] 2019. 苏联时期的伟大科学:苏联物理学家的时代与冒险.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独译)
[4] 2016. 英国工业革命讲稿.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二译者)
[5] 2010. 功能语法导论(Halliday, M. A.K. 著)(第二版).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参与翻译)
学术兼职
[1] 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2017-今
[2]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料库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理事,2015-今
[3]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理事,2017-今
[4] 语料库语言学国际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编委
[5] 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Text&Talk, 《解放军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有限公司学报》、《当代外语研究》、《语言学研究》等SSCI, CSSCI期刊匿名审稿人
国际学术交流
[1] June 20, 2022. ISA-18, the Eighteenth Joint ACL-ISO Interoperable Semantic Annotation Workshop at the 13th Language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 Conference. 工作坊报告,“Testing the annotation consistency of Hallidayan transitivity processes:A multi-variable structural approach, co-authored with Xiaoyan Liu and Alex Chengyu Fang.
[2] May 20-23, 2020, ICMAE 41 Digital Conference, Heidelberg University,分组报告, “Investigating shell nouns across speech and writing in ICE-GB”.
[3] July 24-28, 2017, 9th Corpus Linguistics Conference, Birmingham,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分组报告, “Across discipline corpus-based study of logical relation verb patterns in the research article”.
[4] May 26-28, 2017, 62nd International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分组报告, “Mental representation and expansion of meaning: A study of shell nouns used in British and Chinese Englishes”.
[5] October 21-23, 2016, 3rd Asia Pacific Corpus Linguistics Conference, Beijing, Beihang University,组委员成员.
[6] May 25-29, 2016, ICAME 37,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分组报告, “Pattern grammar-based study of logical metaphor in academic discourse”.
[7] July 18-23, 2010, 37th International Systemic Functional Congress,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分组报告,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logical grammatical metaphor in the research article”.